Discovery 探索家张京:珠峰 8200 米雪线生死滑坠实录
2025 年 5 月 14 日上午,珠峰南坡 8250 米处的硬冰斜坡上,32 岁的张京踩着雪板完成了一个试探性跳转。下一秒,他的身体突然失去平衡,像断线风筝般坠入风雪中。Insta360 相机记录的 48 秒影像里,风雪呼啸声中夹杂着冰爪刮擦岩石的锐响,最终在 C4 营地上方平台戛然而止 —— 这位中国极限运动员刚刚创造了人类在珠峰海拔最高处滑雪的纪录,也经历了职业生涯最惊险的生死瞬间。
一、五年磨一剑的科学筹备
从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到珠峰雪线,张京用了十五年时间搭建自己的极限版图。这个 5 岁习武、曾是国家跨栏运动员的山东汉子,早在 2019 年就将 "7+2" 极限挑战设为人生目标。2023 年慕士塔格峰 7546 米的滑翔伞飞行,2024 年马纳斯鲁峰 8163 米的单板滑雪下降,都是他为珠峰定制的 "阶梯式训练"。"马纳斯鲁的成功让我确信,身体能适应 8000 米级高峰的极端环境",张京在事后采访中透露,光是适应高海拔滑雪的代谢模式,他就进行了 18 个月的低氧舱训练。
珠峰南坡大本营的装备清单上,5 公斤的双板滑雪装备只是基础负重。张京携带的 SUUNTO 运动腕表实时监测血氧和心率,背包里的卫星电话与尼泊尔大本营保持每小时通讯。更关键的是夏尔巴向导团队提前在昆布冰川架设的路绳系统 —— 这个被称为 "恐怖冰瀑" 的路段暗藏数百条冰裂缝,张京在此处曾因剧烈咳嗽跪倒在地,冰镐在冻土上凿出深深的刻痕。"每天前进不超过 500 米,这是高海拔攀登的铁律",他解释这种 "龟速" 策略:人体需要 48 小时才能适应海拔上升 1000 米的变化,任何冒进都可能引发肺水肿。
二、44 度冰坡上的生存博弈
5 月 11 日从大本营出发时,张京的登山靴里就垫着加热鞋垫。但在 8000 米以上的 "死亡地带",即使是 - 30℃的低温也挡不住持续攀升带来的体能透支。抵达希拉里台阶时,他的氧气瓶压力已降至临界值,眼前的珠峰峰顶在风雪中若隐若现,这位硬汉突然哽咽:"训练时模拟过无数次这一刻,真正到来时却一句话都说不出。" 峰顶停留的 20 分钟里,他完成了三项仪式:展开搜狐极限探索旗帜、测量雪深、检查滑雪装备固定情况。
下撤至 8250 米处的滑雪起点,张京面临双重考验:连续 21 小时未眠的身体疲惫,以及 44 度陡坡上硬冰与岩石混杂的复杂地形。首次滑行 5 米后的滑坠堪称教科书级的应急案例 —— 他在空中蜷缩身体减少风阻,试图用冰镐制动时左手被路绳勒出三道血痕,髋骨撞击岩石的剧痛让他短暂失去意识。"滑坠时反而异常冷静,脑子里只有两个念头:控制翻滚、寻找落点",苏醒后他在积雪中摸索两小时,找回散落的 GPS 定位仪和半瓶氧气,最终拖着流血的大腿挪到 C4 营地。

次日的第二次滑雪更具技术含量。张京改用 "冰镐 + 雪杖" 的双重制动方案,在完全冰面的 8200 米处启动滑行。15 分 11 秒的时间里,他以之字形路线避开冰裂缝,SUUNTO 腕表记录的最高速度达 37.65 公里 / 小时,最终安全抵达 7950 米的 C4 营地,滑行距离精确到 2.09 公里。这个数据后来被写入中国登山协会的高海拔滑雪手册。
三、双顶峰的极限哲学
很少有人知道,完成珠峰壮举后张京还藏着更大野心。5 月 15 日在 C4 营地简单处理伤口后,他向夏尔巴向导提出连登洛子峰的计划。这座海拔 8516 米的世界第四高峰,因陡峭山脊和频繁雪崩被称为 "杀手峰"。"手指和手套粘在一起,每摘一次都像剥皮",张京回忆攀登过程,滑雪造成的肌肉撕裂让他不得不交替使用上升器。5 月 19 日上午 9 时,伤痕累累的他站在洛子峰顶,成为全球极少数在一周内连登两座 8000 米级高峰的运动员。
在 6 月的搜狐极限探索者大会上,张京展示了一段特殊的对比视频:左侧是无人机拍摄的珠峰滑雪轨迹,右侧是他的生理数据曲线。当滑坠发生时,血氧饱和度从 78% 骤降至 65%,心率却奇迹般维持在 130 次 / 分钟。"这不是幸运,是长期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",他指着屏幕解释,运动员的身体在极端环境下会启动 "生存模式",优先保障核心器官供氧。
优游ub8,优游国际ub8,优游国际平台,优游U8登录如今挂在张京书房的,除了珠峰登顶证书,还有那块在滑坠中变形的雪板。"探索不是征服,而是与自然对话",这位中国首位珠峰滑雪下降者常对年轻探险家说,"真正的极限不在海拔数字里,而在知道何时该停下脚步的智慧中"。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完善高海拔滑雪救援体系,那些在 8200 米雪线学到的生存法则,正被转化为更安全的探索指南。
发表评论